• 首頁 > 正文

    兩會看招:“假”朋友圈咋真火了?|中國新聞獎秘笈

    2022-03-03 09:34 | 來源: 中國記協網
    【字號: 打印  
    Video PlayerClose

      中國新聞獎是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。自1991年設立的30多年來,7700余件作品獲獎,樹立了新聞報道的“樣板”和“標桿”,成為優秀作品和經典案例的寶庫。

     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,媒體報道蓄勢待發。一年一度的重頭戲如何出新出彩?透過近幾年獲得中國新聞獎的兩會報道精品,我們可以探尋創意思路,借鑒創作經驗,獲得報道啟示。

      今天中國記協網編輯部開設“中國新聞獎秘笈”專欄,首期推出“兩會看招”系列報道。敬請關注。

      2017年3月2日,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率“中國之聲”微信公號推出基于朋友圈場景的視頻H5作品《主播朋友圈都有啥?》,以主播摳像視頻結合虛擬朋友圈的形式,對中國之聲兩會特色節目進行預熱報道,作品瀏覽量近120萬次。在此基礎上,我們創作的《“央廣主播的朋友圈”系列H5報道》獲得第28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融合創新一等獎。

      《主播朋友圈都有啥?》作品截圖圖片

    掃碼查看作品

      為何虛構的朋友圈H5視頻作品能夠引起網友的轉發欲?筆者作為《“央廣主播的朋友圈”系列H5報道》(以下簡稱《朋友圈》)的主創人員之一,試圖通過總結作品的制作經驗,為今后創作兩會新媒體產品提供一點思路。

      技術從簡,“微創”先行

      眾多微小的創意,是支撐《朋友圈》作品的基礎。2016年中旬,網絡上就出現了朋友圈形式的視頻H5商業廣告?!杜笥讶Α氛麄€制作團隊共4名成員,兩會期間要完成該系列共4期作品,因此必須采用簡便可行的技術方案。整個作品分為虛構的朋友圈與主播視頻兩部分,朋友圈的圖形內容在Adobe Photoshop及After Effects中制作,主播摳像亦在After Effects中完成。作品所涉及到兩款軟件的技術操作比較基礎,避免復雜動畫,確保制作效率的同時,也有效預防因技術難度過高,導致成品與預想效果出現重大偏差的風險。

      技術從簡不代表作品簡陋,每一期作品都力求有驚喜,有新意。我們逐期加入主播、朋友圈及網友三方互動,精彩不斷。這里舉兩個實例:作為80、90一代人童年的回憶,游戲《超級馬里奧兄弟》中頂箱子出金幣的場面深入人心。因此第二期《朋友圈》中設計了一個游戲場景:朋友圈里一位神秘人物分享了游戲《超級馬里奧兄弟》中的寶物箱子,主播看到后,擊打箱子,畫面里飛出無數紅包,主播順手撿起其中一個紅包拆開。

    第二期《朋友圈》作品,主播“頂寶箱拿紅包”畫面。

      而第三期主播申請加你好友,則一反虛擬微信類H5作品常態,用戶可以點擊拒絕。隨后主播出現并“擊碎”屏幕,與制作團隊共同說出“你可以不加主播好友,但中國之聲的兩會節目可要繼續關注”。類似的“微創新”還有很多,只要對用戶習慣的事物稍加改變,便可為作品添彩。

      第三期《朋友圈》作品,網友點“拒絕加主播好友”后,出現的“彩蛋”。

    ?  細節擬真,內容“接地”

      《朋友圈》能夠給網友帶來驚喜,離不開細節上的設計,如果總結為一個詞,那就是“擬真”。

    逼真的朋友圈界面,能給用戶帶來刷真實朋友圈的錯覺,因此制作時特別注意字體、字號、行間距、顏色、各種圖形等極力還原微信原汁原味的操作樣態。在作品中,主播要“站”在自己的“朋友圈”上,幫助網友刷新內容,而如何“站”則成為最初策劃的難點。如果虛擬的朋友圈畫面與實拍的主播畫面結合不當,將大大降低作品的體驗程度。為此我們在主播腳下添加了一個淺淺的陰影,用這種方式使得主播的呈現更具層次感與合理性。

    添加主播腳下陰影前后的畫面區別。

      主播與朋友圈的交互也注意細節問題。在設計主播劃屏、點贊、出入畫面等動作時,考慮其在朋友圈界面上的合理性,要求每一個動作都符合網友的使用習慣。交互過程中還要處理好虛實結合。如前文所述第二期《朋友圈》中,當“頂寶箱飛紅包”畫面出現后,若主播面對漫天飛舞的紅包無動于衷,則缺乏真實感。因此讓主播隨手拿到其中一個紅包,并自拍發照片的設定,雖然超出真實朋友圈的操作體驗,但并不違背網友對作品的期待,更容易帶來驚喜。

      任何創意都離不開內容的支撐,只有形式與內容都接地氣,作品才會使人信服。雖然整個朋友圈是虛構的,但其中內容都來自兩會報道及相關素材。如在第一期《朋友圈》作品策劃撰寫文字內容時,我們避免直接暴露出節目名稱,而是通過大家曬娃、曬吃、曬生活的方式,加上主持人的輕松解讀,流暢過渡到節目的介紹與宣傳,最終展現的是大家對兩會民生話題的期待。生動有趣,而不是強塞內容。

      把握節點,收獲“紅利”

      《朋友圈》發出后,獲得了網友的認可與轉發。從第一期H5頁面的訪問數據統計來看,79%的點擊量來自網友的朋友圈,這充分說明了網友主動分享對于作品傳播擴散的重要性。

      筆者認為,促使網友轉發分享的原因,除內容與形式之外,還有媒體對發布時間節點的把控:兩會開始后,各媒體紛紛推出形式多樣的產品,無論在技術、資源、人力等方面,中國之聲并不占優勢。因此,我們將第一期《朋友圈》推出時間設置為兩會報道的起始點,使得內容在相對平靜時期獲得了轉發分享的紅利,有了突出展現的機會。

      兩會新媒體報道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會同在,《朋友圈》系列作品從策劃到制作,既有對內容創作的經驗與思考,也有對機遇的把握。當然,讓用戶認可作品,離不開兩個基本要素:內容有用、形式創新,缺一不可。(作者: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夏文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王藝)

      秘笈貼

      1、技術從簡,“微創”先行。“從簡”不簡陋,力求有驚喜、有新意。

      2、細節擬真,內容“接地”。形式與內容都接地氣,作品才會使人信服。

      3、把握節點,收獲“紅利”。把控發布時間節點,是易于傳播擴散的重要因素。

      本期編輯:劉勝男 孫輝剛 張君

     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,轉發請注明來源為“中國記協”微信公眾號。

    責任編輯: 張澤月
    賀信
   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96266
   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